就业网
 首页  政策法规  服务指导  招聘信息  学子风采  联系我们  就业月历  档案查询  学院主站 
 
相关信息
· 疫情期间,无法去单位现场面试和考...
· 学会这五招帮你求职避坑 招工求职期...
· 写不出来的实习经历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 适岗就业
· 16个经典面试问题回答规律
· 与自己告别,迎接新的开始——写给...
· 实用面试技巧助你成功拿下offer
· 求职需注意哪些法律事项
快速链接 123
 
当前位置: 首页>>服务指导>>就业指导>>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调适
2015-06-16 16:51  

学生求职择业,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形势比较严峻,竞争非常激烈。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就不能实现顺利就业和择业。因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顺利求职择业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纬度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包括三大维度,分别是认知心理纬度、情绪心理纬度和社会心理纬度:

1、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生就业的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工资是否优厚、城市位置是否有地理优势、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错误求职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自动化、通信、电子、信息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等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

此种心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身上。

(2)不满情绪心理

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3)焦虑情绪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3、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

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2)攀比心理

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首先受社会大环境和国内就业形势宏观影响。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次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二)保持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性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择业求职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目标合理确定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求职择业中的首要问题是目标的确定。择业目标确定的是否合理,对于目标的实现起着基础作用。目标确定的合理,有助于择业成功。良好的心态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择业中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客观地分析现实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抱负与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择业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确切的位置,不致于过于自卑而降低目标或期望值过高而脱离实际。良好的心态还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理智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尽可能地与客观实际相吻合,作出恰到好处的选择。

2、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的正确实施

择业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敲开职业大门以及用人单位评判、筛选大学生的过程。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在择业目标实施,如自荐、面试中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面对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勇于创新,无论成功与否,都能及时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合理支配自己的感情和行动,对外界刺激作出能被社会认可的反应。特别是在不成功时,更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心境,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便总结经验,另辟蹊径。良好的心态,可促使大学生以健全的意志使自己的行动既有自觉性,又有果断性,从而避免盲目草率和优柔寡断,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以便择业目标的正确实施。

3、有利于大学生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择业目标的实现,既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大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品质的检验。目标的实现,没有全方位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的。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综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经过顽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

4、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

转变即个人生活过程中的不连续性。就业就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变,将会引起学生心理上出现明显的感受。良好的择业心态,可以保证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这一转变,有准备地应付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事件,防止过度的紧张反应和其他心理异常。

5、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

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活动,并非原来学习活动的简单迁移。职业适应,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关调查材料表明,这个适应过程的时间有长有短。其中的快或慢、顺利或曲折,固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否具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良好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择业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临重大抉择、心理矛盾突出、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其作用更为明显。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矛盾心理

1、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择业中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与主观现实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和大经理、大老板、“大款”,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察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未真正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注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自愿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然而,同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这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作为一个人才将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意识中的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少数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贱、自怨自艾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也有的学生常常处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就业,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由于自我认识能力发展不足,继而在调动自我功能、实现自我驾驭方面显得不足。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人生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唯唯诺诺。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失败。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压力重重,缺乏竞争的勇气。

2、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较强烈的心理矛盾呢?主要原因是: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和难以自拔的境地。

(2)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突出的时期

青年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满怀激情,追求理想,对自己进行美妙设计;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足,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使理想束之高阁,与现实严重脱离。

开放与闭锁的矛盾。一方面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广泛交流,容社会于我心,置自我于社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闭锁性,保守自己的秘密,自我思索,以自我为中心,以需求为半径画地为牢,安居于心灵的孤岛。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成人,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人;另一方面,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稚气未脱,涉世未深,在许多方面仍需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由于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思想尚不够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迸发较为强烈,易与理智发生冲突。青年情绪的两极性、易感性、易变性决定了大学生情感与理智之间矛盾的必然性。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择业中的大学生,一部分生理与心理是同步发展的,即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断乳期”也行将结束,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个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之具体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较大差异,在求职择业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矛盾性。

(4)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生面临就业,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特别是在就业制度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学生的上述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就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言,做得还远远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上述矛盾,应当予以正确的认识,决不可笼统地将其一概视为消极心态。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表明了学生心态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的积极因素无疑是主导的、本质的方面。还应当看到: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是发展中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处在心理矛盾之中时,他们才会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寻找心理出路,这就为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合理择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心理背景。

关闭窗口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西青道269号     就业工作举报电话:022-87912510